金喆新能源 | 2023-02-20
谷電利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采用夜間生產的形式,把主要用電時間調整至低谷電時段。
比如目前用電量比較大的熔煉、化工、石油、水泥、陶瓷、鑄造等耗電大戶,利用夜間的谷電優惠政策來生產,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只是對工人來說這不是一種良好的工作方式。
2、利用蓄能技術,利用儲電技術(如:電池、蓄電池等)把谷電時段電力儲存起來。
主要有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電站等形式,但是大量應用的還是電化學儲能,也就是電池儲能,即我們常說的儲電,由于電池儲能密度低,造價昂貴,目前還是電網側調峰項目比較多。
項目技術并不是最大障礙,主要是項目資金投入大,主要是靠國家或者有相當實力的民營經濟體進行投入。
再就是儲電后輸出的電價是否具有競爭力也有待商榷。根據中電工程西北電力設計院新能源與市政工程分院總工、技術開發部主任趙曉輝博士在“2021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大會”上作的題為“儲能型太陽能熱發電在新能源基地中的價值”的報告,某電池儲能電站放電1度可以拿到0.7元的電價,充電進去的這個環節有一定的效率損失。如果按一天一個循環,扣除自身耗電外的效率(大概0.82~0.85元)因素,需要充電1.2度~1.17度才能發出1度電,那要算上生產這些電的電價,以基準電價0.2277計算,加上前面說的0.7元,相當于一度可以調節的新能源,社會支付成本大概是0.96元以上。當然實際的交易電價可能小于0.2277,也就是購電成本如何考慮的問題。無論如何,這種可調節的電價還是比較高的。
3、利用儲熱技術,將谷電轉化為熱能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釋放,以解決用戶用熱需求與高峰電價之間的矛盾,盡大限度地提高谷電的利用率,并明顯降低用熱成本。該技術也可被稱為熱儲能,并由此延伸除了電熱儲能、光熱儲能等概念。
無論用何種儲熱方式,蓄熱設備都是電加熱和有序放熱的集成設備,就是帶有蓄熱功能的電加熱鍋爐。所以都是在谷電時段加熱蓄熱體,在工作時間段把熱量按照要求放出去,無非是蓄熱體的材料有固體材料、相變材料、水等形式之分。
有專家指出,儲熱技術,相比于電化學儲能、電氣儲能等其他儲能技術路線,在裝機規模、儲能密度、技術成本、使用壽命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與壓縮空氣儲能和抽水蓄能這兩種機械儲能技術相比,儲熱技術具有占地面積小、成本低、儲能密度高、對環境影響小、不受地理、環境條件限制等諸多優勢;儲熱技術作為一種能量高密度化、轉換高效化、應用成本化的大容量規模化儲能方式,將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儲熱技術特點優勢主要表現在:
儲能容量大、配置靈活、無特殊環境要求;
具有規模化建設及運營成本的優勢,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
可根據用戶需要,實現多種能源品位冷、熱、電、汽聯供;
可對區域電網實現削峰填谷、雙向調節、消納間歇性新能源(風電、光伏等)裝機出力,是電網平衡峰谷差的最佳解決方案;
循環次數大、壽命長,且儲能電站的雙向調節功能不會伴隨長時間儲熱循環而導致效率降低;
儲放過程無化學反應,技術參數及過程可控,系統安全性高。
儲熱技術可應用于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
對用戶側而言,儲熱技術可應用于用戶冷、熱、電綜合能源服務、海水淡化等場合;
在熱能直接利用中,儲熱技術擁有比儲電技術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儲熱技術還包括儲存和利用低于環境溫度的熱能,即蓄冷技術在冷鏈相關領域已有成熟應用,市場規模亦在持續擴大。
對電源、電網側而言,現階段電力系統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特征,系統轉動慣量持續下降,調頻、調壓能力不足,對電網安全提出嚴峻挑戰,太陽光儲熱發電通過汽輪發電機組的轉動慣量可以有效實現調頻;
在火電廠靈活性改造中,儲熱發電技術將機組變負荷運行時出現的過剩蒸汽熱量轉化為儲熱介質的熱能存儲起來,當需要時將熱能釋放,既能增加機組調峰深度,也能增加峰負荷能力,投資和運行成本較低,具有明顯優勢。
總之,儲熱系統在冷、熱、電綜合能源利用方面效率高,在儲熱容量、規模化建設及運營成本、運行壽命、安全性、發電功率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特別是對消納間歇性新能源(風電、光伏等)裝機出力,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未來規模儲能的中堅力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能源革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片